结合2006年北京市污水处理试点工程分析,污水处理设计规模与实际处理水量不匹配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单位不了解农村实际用水需求和排水特点,工程设计时照搬城市居民用水规范,造成污水处理规模偏大;(2)基础数据掌握不准确。如密云县某些试点村对民俗旅游人口估计过高,造成处理规模偏大,只有500人的村庄建设一座500m3/d处理规模的污水站。与此相反,顺义区某些试点村没有考虑流动人口,结果造成污水处理规模偏小;(3)一些基层单位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盲目地贪大求全,结果造成“大马拉小车”现象。
强化工艺选择
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是污水处理工程成功运行的关键。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其出水水质、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管护要求差别很大,如不同工艺吨水运行成本在0.2元~2.0元之间不等。对农村污水处理而言,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并不是越“高新”越好,也并不是出水水质标准越高越好,而应该和当地用水需求结合起来,“够用”就好。调查中发现,一些试点村选用的膜生物处理工艺,虽然出水水质标准很高,普遍可达到冲厕所等优质中水回用标准,但其吨水运行费用在一些试点村工程中高达6.0元/吨水,而通常农村的中水回用需求多是满足于灌溉或果园浇灌而已。
电力增容问题比较突出
调查发现不少地区的一些试点村,工程完工后迟迟不能投入运行,主要原因是污水处理站的电力增容问题得不到电力部门有效解决。这其中除涉及到与电力部门的沟通协调外,电力增容而产生的电网改造费用没有很好的出处。
运行管护资金短缺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维护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这是阻碍农村水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实践证明:工艺再简单,操作管理再方便的污水处理站,也需要动力消耗,需要一定的运行管理维护经费和定期大修资金。但目前农村的普遍现实是许多地方自来水都是免费的。
据调查:几乎所有的村民欢迎污水处理工程,90%以上的村民担心运行费用成为负担,希望由政府出资,他们只愿意承担0.1元~0.2元/吨水的运行费用。
缺乏政策和标准支持
新农村建设中的水污染治理问题还缺乏科学可行的对应政策和标准,这些政策和标准的制定还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这个反复循环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各个标准和政策在农村区域中的协调。从具体的实践来看,现有的很多建设问题都遇到了依据不足的情况。
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镇污水处理站主要由村民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维护管理技术人员及运行管理经验严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