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并购,董小姐说过,“企业买技术,就好像小偷不经过努力直接索取”,不可否认,这是企业进行产业扩张的捷径,没有之一。近年来,海外并购公司业绩均不乐观,国内并购也是是非非麻烦不断。并购,真的是环保企业的正确的扩张之道吗?
并购之路荆棘丛生 环保企业扩张途径惹争议
最近,并购惹的祸事不少,前有巴安水务涉嫌隐瞒,后有嘉澳环保并购双方互掐。照这样看来,并购失败案例估计又增加几例。
前不久巴安水务被证券公司质疑收购连亏7年标的德国ItN,有刻意隐瞒亏损的嫌疑,惹得大众一番热论。巴安水务从2015年瑞典孙公司决定收购奥地利KWI100%股权开始,到2016年收购德国ItN超滤膜公司67.65%股权,及拥有瑞士水务100%股权的LW21.6%股权,再到2017年美国DHT公司100%股权,几乎半年收购一家海外公司的速度让人不禁感叹收购是有多利好。
只是根据2016年年报,仅一家海外并购公司—奥地利KWI公司为盈利状况:2016年营业收入为6841.84万元,营业利润为348.57万元,净利润为436.45万元。而德国ItN这一栏则显示为空白,瑞士LW公司及刚刚收购的美国DHT公司并未体现在财务报告中。
于是,巴安水务隐瞒关于美国DHT、德国ItN的诸如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关键财务指标的质疑声不断。尤其证券公司在查阅德国ItN管网时,发现该公司7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更是达到热论的顶点。
与此同时,点绿网盘点过那些年海外并购公司近几年业绩均不乐观。海外市场不被看好,那国内市场呢?近些日子环保企业在国内并购也是动作频频,6月碧水源收购主营危险废物治理的定州冀环公司和定州京城环保100%股权,进军危废行业;5月云南水务收购三明市金利亚环保科技公司,开拓其垃圾焚烧业务;东旭蓝天收购复星集团旗下公司自带27亿PPP合同以及约40亿的PPP项目储备的星景生态,强强联姻。环保企业借助并购拓展业务产业链,进军新领域等等。只不过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麻烦不断。
并购虽然被董小姐称作“企业买技术,就好像小偷不经过努力直接索取”,但不可否认,这是企业进行产业扩张的捷径,没有之一。所以,即使有数据显示80%的并购由于后期整合不力或者前期估算失策等各种风险导致失败。但是还是有不胜数举的环保企业依然通过并购来扩张其产业,成为20%并购成功案例中的一员。
截至目前为止,据点绿网不完全统计2017年共发生24起并购案例,涉及金额仅200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中联重科116亿亿出售其环境产业板块80%股权、东方园林15亿元出售杭州富阳申能固废60%股权以及博天环境0.47亿出售博通分离膜技术55%股权等3起出售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