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发展将分散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集中到一起,污水处理也伴随城镇化走过了从分散到集中的道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简单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占据主要地位,甚至不对污水进行人工干预直接排放的现象比较常见。随着部分城镇发展起来,人们开始有能力也有意识在人口、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建设一定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满足生态环境需求。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在基建投资、占地面积、运行费用、技术管理等方面均较分散式污水处理更有优势。然而,在刚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城镇修建污水处理厂,存在前期管网和基建投资成本高、回报年限长、融资困难、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同时,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初期规划设计的污水厂有可能在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影响用地规划、经济发展、居民居住、污染环境等多方面。
回顾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历程,可以发现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在很多国家有广泛的应用,如日本的净化槽技术、德国的湿地处理和美国的源头控制等。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这不是单纯的回归,而是建立在经济和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城乡科学规划和资源合理分配。但是,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同样存在运行管理困难、达标控制不便或处理成本高等问题。
如何在城镇化大背景下探究适合我国的集中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水小迹项目组成员近期参与朗盛洁净水滋润未来活动项目,设计开展相关调研。
城镇化下污水处理集中式和分散式问题的集中点聚合在村镇污水处理领域。本着充分了解现有处理经验和实地现状的目的,我们开展三方面调研,首先结合城镇化发展背景和现有集中式污水厂资料,进行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的统计分析;其次,了解在国内外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的同时,重点参观学习国内规划设计较为成熟的村镇(浙江安吉、江苏宜兴等地);最后,为更好的了解农村污水处理的现状,在我们熟悉的上海崇明深入农村当地,进行实地走访、实验调查,充分了解当地城镇化污水处理规划中的问题。
经过对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名单万余条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技术数据的分析,对江浙沪三地技术资料的调研,对崇明农村地区实地的观察,我们总结出村镇污水处理在标准、管理和规划三方面的不足,针对村镇污水处理希望在今后的建设方面能够因地制宜,进行统筹规划,注重城乡差异,实现生态循环,让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