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亚洲水塔”“物种基因库”,自然环境极为独特又敏感脆弱。2009年至今,中央批准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实施多项项建设工程,总投资近200亿元。
多维度夯筑高原净土 西藏趟出生态环保新路径
如今,行走在辽阔的雪域,湖泊澄净、森林茂密、雪山巍峨、牧场广阔,美丽西藏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西藏拥有一年四季让人心驰神往的舒适与韵味。但这个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旅游名地,却创新性地走出一条发展生态经济的双赢道路。
多年来,西藏在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举的课题上下了“大功夫”,让“最后一片净土”更“净”。作为中国乃至南亚、东南亚重要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西藏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构建起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但另一方面,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为了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西藏生态保护久久为功。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生态环境保护架构了环境法制体系,也实现了对我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驾护航”。201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试行)》,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权重最大的核心指标之一,对全区74个县(区)政府进行政绩考核。
另据西藏日报此前报道,2017年,西藏出台实施《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及《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的制度建设。而这两份文件的制定出台,标志着西藏环保工作由“督企”向“督政”转变。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张天华对此指出,西藏环保法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严格落实将是接下来西藏环保工作的重点。
高标准的城市定位和环境要求,为西藏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西藏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严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红线,即便是景区景点开发,也必须先做环保、林勘、灾评等相关评测报告,同时,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过程中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确保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在清洁能源应用方面,据中新社此前报道,西藏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罗布次仁表示,西藏发展光伏发电有利于遏制全球变暖,按照目前西藏38.5万千瓦装机容量所发电的环境效益来看,每年减少21万吨标煤消耗、减排55万吨二氧化碳、2426吨二氧化氮、2333吨二氧化硫。
过去10年间,西藏湿地面积增加52.42万公顷,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保持在90%以上。目前,西藏已实施30多部与环保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基本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行走在雪域大地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祖国的西南边疆已经构筑起一道严密的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