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垃圾处理要求不断提高,再生资源体系急于优化的当下,我国环卫清洁市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人们总是认为,环卫就等同于“扫大街”。但是,纵观我国环卫市场化改革,一体化进程的加快,PPP建设的跳跃式突破以及服务项目的延伸等都成为了“大环卫”的进化密码。
“扫大街”扫出大环卫 5大基因助力产业供给变革
环卫一体化
环卫清洁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基础服务建设的领域,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忙碌于街头巷尾的环卫工人,或者越来越多的垃圾桶。除此之外,环卫清洁车、洒水车、大型垃圾站等设施,也就是人们对于环卫这个领域所有的大部分印象。
但是在环卫一体化进程加快的现在,这些分散的点滴正在不断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清洁、收运和处置网络。随着环卫服务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渡,更多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承包运营,环卫清洁领域也正式从点式和块状管理迅速蜕变为网络化和一体化运营。
最典型的就是目前呼声越来越高的“两网融合”概念,即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个网络的有效衔接。除了将两个系统纳为一体,“大环卫”本身就在不断打通产业链,实现上下游的布局联系,为前后端串起服务网,更深入,更全面地迎合垃圾分类、垃圾处理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的需求。
PPP模式推广
在整个环保大环境下,我国想要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因此,PPP模式受到三方青睐,环卫市场也在这样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环卫产业相关的政策密集落地,各地市政放开了需求。不同于以往的“包揽式”运作,各地政府更多的开始寻求第三方合作建设和运营。
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卫市场化程度得到极大提升的根本原因,很多地方甚至降低了准入门槛,为环卫企业创造更加优越的外部条件。有鉴于此,PPP模式在环卫市场奠定了主流地位。一方面,快速优化城乡环卫格局,另一方面,环卫相关企业获益,经济和社会双效益共享。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环卫产业发展翻开新篇章的前奏。诚然,PPP模式的渗透着实迎合着变革,抢出了一个环卫改革的突破口。很多专家学者就指出,BOT模式适合于过去的环卫,PPP模式则是适合于当下和未来环卫的。
规模大 服务不断延伸
在政策的推广下,在市场化改革下,“大环卫”的“大”不仅体现在项目规模上,也体现在覆盖范围上。据统计,仅2017年上半年,我国环卫服务和运营项目中标数就将近3000项,总金额超过400亿,整个市场的项目变得规模更大、资金更多、涉面更广。
与此同时,环卫工程不再偏于一隅,传统的道路清扫、垃圾收运、垃圾处理之外,市场开辟了更广阔的区域。如今的环卫PPP工程囊括了若干个大类别和小类别,建设和运维延伸到了景观绿化、河道清淤,甚至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相关服务。
智慧化和信息化
环保与数据的碰撞是网络化时代下必然的结果,信息化和智慧化逐渐成为环境污染治理借助科技手段的方式。“智慧环卫”的理念由此兴起,产业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政府和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提高环卫运营效率。
地方提倡环卫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投资者也顺势以“黑科技”切入产业链。这种模式正在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启迪桑德、盛运环保、北控水务等上市企业也在强势布局,力图在信息化演变中取得先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纵深推进,更多资本涌入“智慧环卫”领域,这种顺应时代的格局必将更加清晰。
大众化与差异化同在
纵观整个环卫市场,无论是国企央企、还是产业新贵,又或者是地方豪强,在大环卫领域的动作都越来频繁。既然没有一方独大,那自然就会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市场景象。相同的是,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固废和环卫核心,以平台和体系建设为重点,逐步向综合领域扩张。
所不同的是,由于各有优势,又必须结合条件、环境、时机、特点以及实践等因素,不同的项目,发展模式就变得各有侧重。如京环的“1网+N园”模式,中联的全环境模式,昌邑的城乡一体模式,以及典型的“垃圾治理”主线制定模式等等。这就是大环卫时代下,大众化与差异化一体双生的华彩。
一鼓作气“走出去”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所谓“走出去”的机遇不只是花落核电、天然气这样的行业,成功迈入“大环卫”时代的环境卫生行业也将正式蓄势登上国际舞台。就在8月10日,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国际合作委员会成立,高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旗拉开了中国环卫抱团出海序幕。
据悉,委员会不仅有原联合国南南特使,还有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以及光大环保、锦江环境等权威机构和知名企业坐镇。该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以“一带一路”为支点,引领我国环卫行业有序开放,为将来的国际化对接做好准备。
也许很多人都还没能理解,短短几年,我国环卫清洁领域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但是从“扫大街”到“大环卫”,再从“大环卫”到“走出去”,我国环境卫生清洁行业正在实现市场化的道路上扶摇直上,蓄势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