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到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但目前我国垃圾分类仍旧存在前端、后端及收运等多方面的掣肘。日前,国内首个垃圾分类城市联盟成立,进一步促进垃圾分类新模式的诞生。
世纪之交,北京、上海等8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17年过去,结果却难如人意。总体而言,垃圾分类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进展迟缓,给城市发展“添堵”。
垃圾分类前端后端存堵塞
现在提到垃圾分类,人们抱怨最多的就是“前端细分类,后端一勺烩”,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因此,目前国家将重点放在收运体系和终端处理设施的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要求;但是,在完善后端的同时,我们仍要追问,所谓的“前端细分类”真的做到了吗?
需要注意的是,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核心是按可操作的模式引导居民在前端将生活垃圾分好类,然后将物理分离出来的垃圾流转到合适场所完成后续处理,最大程度地资源化利用。按一定原则分拣后的垃圾,每个流向都应有成熟的产业来承接,从而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后对应的处理经济且高效。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到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换句话说,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后端无害化处理的压力,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效率。分类本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的产生和处理的问题,不能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解决垃圾污染问题,不能代替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
首个垃圾分类城市联盟成立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要求,由住建部牵头的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座谈会7月28日在浙江宁波举行。
各与会城市就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以及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垃圾分类制度等问题开展了交流与探讨。
最后,随着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杭州、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银川等13个城市共同签署《垃圾分类城市联盟宣言》,垃圾分类城市联盟正式诞生。这也是目前国内首个有关垃圾分类的城市联盟。
据了解,联盟成立后将进入常态化运营管理,轮流在各个会员城市间定期开展研讨会,并共同探索垃圾分类的“中国模式”,会议议题将根据会员城市的意愿及垃圾分类工作相关进展综合考虑决定。
宁波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副主任胡柳表示:“联盟是一种形式,相比较更重要的是城市之间建立起来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机制本着共享共建的原则,助推我们在垃圾分类的艰难破局中作出有益的尝试。联盟将发动和引导更多的城市相互交流、精诚合作,携手探索垃圾分类的‘中国模式’。”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杨海英表示:垃圾分类城市联盟的形式和意义都非常好,希望能为我国的垃圾分类贡献智慧和力量。
结语
当前,制约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是贯穿垃圾分类排放、收集、运输及处理处置全流程的协调行动。只有居民把垃圾从入口端分类投放,后面各环节按规则依次处理,相互衔接与督促,才能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如果垃圾的分类处理渠道没打通,垃圾进入分类处理系统后立即发生“肠梗阻”,在前端强制分类垃圾也就失去了意义。
今天的中国已是当之无愧的生产大国,但生产、消费、分解缺一不可,在今天的语境下,如何分解消化我们的生产、消费之物,或许是比化解产能更为棘手的难题。只有盘活社会力量,实现多方联动,才能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成本可控、成果可见的垃圾分类模式。
而首个垃圾分类城市联盟的成立,是探索过程中的成果之一,也将更进一步促进垃圾分类新模式的诞生。
世纪之交,北京、上海等8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17年过去,结果却难如人意。总体而言,垃圾分类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进展迟缓,给城市发展“添堵”。
垃圾分类前端后端存堵塞
现在提到垃圾分类,人们抱怨最多的就是“前端细分类,后端一勺烩”,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因此,目前国家将重点放在收运体系和终端处理设施的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要求;但是,在完善后端的同时,我们仍要追问,所谓的“前端细分类”真的做到了吗?
需要注意的是,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核心是按可操作的模式引导居民在前端将生活垃圾分好类,然后将物理分离出来的垃圾流转到合适场所完成后续处理,最大程度地资源化利用。按一定原则分拣后的垃圾,每个流向都应有成熟的产业来承接,从而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后对应的处理经济且高效。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到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换句话说,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后端无害化处理的压力,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效率。分类本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的产生和处理的问题,不能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解决垃圾污染问题,不能代替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
首个垃圾分类城市联盟成立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要求,由住建部牵头的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座谈会7月28日在浙江宁波举行。
各与会城市就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以及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垃圾分类制度等问题开展了交流与探讨。
最后,随着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杭州、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银川等13个城市共同签署《垃圾分类城市联盟宣言》,垃圾分类城市联盟正式诞生。这也是目前国内首个有关垃圾分类的城市联盟。
据了解,联盟成立后将进入常态化运营管理,轮流在各个会员城市间定期开展研讨会,并共同探索垃圾分类的“中国模式”,会议议题将根据会员城市的意愿及垃圾分类工作相关进展综合考虑决定。
宁波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副主任胡柳表示:“联盟是一种形式,相比较更重要的是城市之间建立起来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机制本着共享共建的原则,助推我们在垃圾分类的艰难破局中作出有益的尝试。联盟将发动和引导更多的城市相互交流、精诚合作,携手探索垃圾分类的‘中国模式’。”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杨海英表示:垃圾分类城市联盟的形式和意义都非常好,希望能为我国的垃圾分类贡献智慧和力量。
结语
当前,制约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是贯穿垃圾分类排放、收集、运输及处理处置全流程的协调行动。只有居民把垃圾从入口端分类投放,后面各环节按规则依次处理,相互衔接与督促,才能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如果垃圾的分类处理渠道没打通,垃圾进入分类处理系统后立即发生“肠梗阻”,在前端强制分类垃圾也就失去了意义。
今天的中国已是当之无愧的生产大国,但生产、消费、分解缺一不可,在今天的语境下,如何分解消化我们的生产、消费之物,或许是比化解产能更为棘手的难题。只有盘活社会力量,实现多方联动,才能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成本可控、成果可见的垃圾分类模式。
而首个垃圾分类城市联盟的成立,是探索过程中的成果之一,也将更进一步促进垃圾分类新模式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