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环保联盟网首页       会员中心       客服热线:029-88855575

环保联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如何打响攻坚战?顶层设计后加大动员力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19 02:41  环保联盟   浏览次数:179
内容摘要:垃圾分类,是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自2011年起,上海开始推进新一轮的垃

垃圾分类,是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自2011年起,上海开始推进新一轮的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并连续7年将此项工作列为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加以推进。今年,上海将垃圾分类减量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先后出台《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和《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希望大力推进,并在诸多瓶颈、难题方面取得新突破。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试点效果良好的小区有何好做法?大多数小区还存在哪些问题?日本、德国、中国台北等地区的经验是否值得上海借鉴?近半年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走访沪上多个住宅小区,采访多名业内专家,并对比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希望借此能全面了解上海垃圾分类减量的现状、瓶颈,并给出一些建议。

每天早上,将家中分好的干、湿两个垃圾袋拎出来,分别扔进小区垃圾厢房的干、湿垃圾桶,并将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单独放置,已成为52岁上海居民刘兴芳的日常习惯。

自2017年开始,在小区居委干部和志愿者的宣传带动下,原先从不将垃圾分类的她,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养成了分类收集和投放垃圾的习惯,并维持至今。

一场垃圾分类攻坚战,正在上海打响。

自2011年起,上海开始推进新一轮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现已覆盖500万户家庭,约占全市居民的2/3以上。

但实际上,能真正自觉做到垃圾分类的市民,仍仅限于一些试点较为成功的小区居民,大多数市民仍没有这种习惯。此外,分类投放效果、分类收运责任、分类处置能力等方面也都存在不足。

面对这一难题,上海决定迎难而上,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破解瓶颈,补足短板。2018年3月,上海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4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对上述《方案》进行细化。

这也意味着,上海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开始步入新阶段。

系统建设初见成效

上海早就意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延续世博效应,自2011年起,上海开展了新一轮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2012年,上海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由20个市级委办局和16个区政府协作推进。

之后,上海探索建立了“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的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初步形成了垃圾分类减量的“上海模式”。

来自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的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上海60%以上的居住区实现了垃圾分类服务覆盖、约50%的居住区还推行了绿色账户;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全面建立。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市民看来,上海垃圾分类的效果并不明显。

除了为数不多的试点成功的小区,大部分居民依然没有养成分类收集和投放垃圾的习惯,甚至在一些住宅小区的垃圾厢房里,多个没有标识的垃圾桶堆在一起,不仅没有分类,而且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本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坦承,一方面,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依然不明显,居住区垃圾分类远未全覆盖,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低、驳运收运环节“混装混运”现象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分类后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处理能力亟待增强,干垃圾焚烧能力、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急需加快推进。此外,可回收物的交投网点、收运体系也亟待重构。

相继出台全程分类体系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

上述诸多难题,让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面临瓶颈,也引起了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和市长应勇的高度重视。

如何破解垃圾分类减量难题,成为李强履新上海后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他曾多次强调,要以绣花般的耐心、细心、卓越心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努力破解架空线入地、垃圾分类等难题;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着力补好大气和水环境、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等方面的短板。

一张上海垃圾分类“时间表”随后出炉。

2018年3月13日,上海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以法治为基础、政策完善、技术先进、社会协同,与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并逐步彻底解决“混装混运”等问题。

紧随其后,4月2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外发布《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对上述《方案》进行了细化落实,一系列目标、措施、要求非常具体,堪称“重磅”。

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上海全市所有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90%以上居住区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同时,全市干垃圾处理量控制在1.81万吨/日以下,湿垃圾分类处理量达到6300吨/日以上,两网融合可回收物资源化回收利用量达到1100吨/日以上。

在具体措施上,《计划》还要求在中间环节,坚决杜绝“混装混运”,畅通垃圾全程分类渠道;加快末端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垃圾分类处置能力;在政策上,强化政策标准引导,建成全程分类信息系统;在立法上,加快推进分类立法,形成垃圾分类法治保障等。

5月30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调研本市垃圾分类工作时指出,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上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世界级难题的重要环节。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咬住目标不动摇,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垃圾全程分类,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垃圾综合治理问题。

专家:简化分类标准,加大社会动员力度

决心已下,目标已定,措施、要求已明确,但关键在于如何贯彻落实。

在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光明看来,如果把城市看作生命的话,垃圾管理就是城市的代谢过程。“以前城市化不明显时,我们没有足够重视垃圾分类减量问题,但现在废弃物越来越多,已经影响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重视并做好。”他说,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市民认知,并不断坚持去做,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是,垃圾治理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李光明认为,之所以难,主要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是对垃圾的认知有个过程,从市民到科技工作者到全社会,都要去真正认识它,理解它,并有自觉垃圾分类的意识,目前的宣传教育还不够。

第二,整个分类系统是从垃圾的产生到分类、收运、再到处理处置,是一个很长很复杂的链条。“前面带有管理、教育、认知,后面还涉及市场、垃圾去向、商业行为等很多因素,涵盖政策、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整个产业链都要做好。”他说。

在李光明看来,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如果想要做好,就需要整个体系都跟上。

比如,垃圾分类以后如何处置,特别是对于其中的商业行为,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引导?另外,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环保监管等方面,无论是从技术创新、产业链管理和管理上,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上海市政协委员凤懋伦长期关注上海的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他认为,上海的垃圾三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问题,对上海的城市发展意义是非常大的。

在凤懋伦看来,这几年,上海在对整个垃圾三化处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技术支撑、社会动员等方面都有较大推进,初步框架已经形成,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与垃圾减量相配套的技术条件、基础设施配置也做了很多,如新建垃圾焚烧厂等。如今,很多市民都已形成了共识,认识到垃圾分类减量的意义,并且有意识地想去参与,这是难能可贵的。

“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他说,一方面,目前对于垃圾的分类标准过于专业,老百姓不是很容易理解,而且小区内和道路垃圾桶的分类又不一样。“我觉得,干、湿垃圾分开是第一位的,分类越简单,老百姓的参与度就会越高,这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社会动员机制还不够。他认为,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养成,是有自身规律的,除了自觉之外,更大的因素是社会环境的制约。若想从源头大力推进的话,就要借鉴现在试点效果较好小区的做法,充分发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合力作用,进一步加大社会动员力度。在目前的阶段性过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原文标题: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如何打响攻坚战?顶层设计后加大动员力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